然而,高杠杆扩张埋下的隐患在2017年集中爆发。万达商业负债率飙升至70%,海外资产占比超过20%,在政策调控和流动性危机下,曾经的“商业帝国”摇摇欲坠。王健林不得不“断臂求生”:637亿将13个文旅项目和76家酒店甩卖给融创、富力,创下中国地产史最大单笔交易;美国AMC院线、英国游艇公司等海外资产被腰斩抛售;国内核心资产更是经历多轮抛售,37家万达百货以19.5亿卖给苏宁,30余座万达广场陆续易主。这场持续数年的资产大甩卖,本质上是用“卖血”换生存——截至2025年3月,万达累计被冻结资产超60亿元,大连合兴投资98%股权的冻结,更直接威胁到万达集团99.76%的控制权。
绝境中,王健林将希望寄托于“轻资产”转型。2017年提出“去地产化”战略后,万达商管从物业持有者变为管理输出方:投资方出钱建设,万达负责选址、设计、招商、运营,按比例分成收益。这种模式让万达在2024年新开的25座万达广场中,21座为轻资产项目,运营成本降低30%,租金收缴率保持99.5%以上的高位。但转型背后是对赌协议的压力——若2025年未能完成IPO,需向太盟投资等机构回购股份并支付12%年息。为解困局,他甚至将大连万达240万股质押给自家子公司,被外界视为“左手倒右手”的无奈之举。
商业战场之外,家庭层面的权力交接同样暗流涌动。儿子王思聪从早年的“娱乐圈纪委”逐渐转向低调创业,2023年成立上海熊猫互娱涉足电竞直播,王健林通过万达体系为其导流资源。2024年,王思聪抛售上海豪宅和红色劳斯莱斯,被猜测为移民做准备,而王健林将万达文化集团1.2%股权转让给儿子的举动,又暗含对家族传承的复杂考量。当万达60%股权被阿联酋资本收购,这个曾经纯粹的家族企业,权杖已悄然向国际资本倾斜。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王健林的三次关键决策贯穿了他的商业生涯:2000年转型商业地产,避开住宅红海;2017年壮士断腕抛售重资产,避免成为“第二个恒大”,2024年押注轻资产,试图用管理输出重构商业模式。这些选择让万达在房企暴雷潮中幸存,却也让他个人财富缩水80%,企业控制权逐渐旁落。当他再次出售万达酒管24.97亿股权时,这个动作不再只是商业决策,更像是一代地产枭雄对时代的无奈妥协。
从“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”的草莽英雄,到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求生者,王健林的沉浮史,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政策与市场夹缝中挣扎的缩影。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时代的逻辑:在房地产黄金年代,胆识与机遇能造就千亿帝国;而当潮水退去,曾经的扩张神话终需面对现实的重量。如今,71岁的他仍每天7点到岗,在万达总部的办公室里,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商业传奇。这或许不是一个胜利者的故事,但绝对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之一。
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分析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商业决策依据,相关数据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代表作者对事件发展的预判及立场。文中涉及人物及企业的过往经历不预示其未来走向,读者需自行核实信息并理性判断,作者及发布方不对因内容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承担法律责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