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灭亡时,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,怎么没有救国?

明朝灭亡时,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,怎么没有救国?

1368年,朱元璋灭元,建立大明帝国。朱元璋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,他与历代帝王的出身大相径庭,堪称史上唯一的草根皇帝。从一个贫困的出身到最终统一天下,朱元璋的经历充满了传奇。为了生计,他曾经做过和尚,成为过乞丐,后来机缘巧合下领军起义,推翻元朝的统治,最终成为大明的开国之主。作为一位出身贫寒的皇帝,朱元璋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,因此他格外珍惜,甚至采取了一系列极为果断和强硬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。

在他建立大明后,朱元璋首当其冲的改革之一便是废除了丞相制,极大地增强了中央集权。而他自身的疑心重,也促使他对大臣们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。在朱元璋看来,必须确保自己时刻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,因此他于1382年将原本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仪鸾司改组为锦衣卫。锦衣卫最初的设立,并没有太多的权力,它的核心职责主要是保障皇帝的安全以及收集情报,简而言之,是为了巩固皇权的力量。最初,锦衣卫的规模并不庞大,仅有大约5000名成员。

随着锦衣卫职能的逐步扩展,它的权力也不断上升。由于锦衣卫直接受到皇权的授权,许多大臣都心生惧怕,认为它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。朱元璋在临终前深感锦衣卫的权力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,于是决定将其废除。然而,朱元璋的死并未让锦衣卫彻底消失。

在建文帝即位后,由于其短短四年的统治期,锦衣卫的职务曾出现空缺,这也是明朝锦衣卫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断档。然而,在继位的明成祖朱棣上台后,由于其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篡位,心中始终有着强烈的不安,担心前朝势力进行报复,于是他决定重建锦衣卫,并赋予其更强大的权力。

明成祖时期,锦衣卫的权力迅速扩展,从最初的监察百官,到逐渐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监察系统。与此同时,朱棣还设立了东厂,由宦官掌权,这一举措间接地使宦官获得了对锦衣卫的控制权,也为日后明朝宦官专政的局面埋下了伏笔。此时的锦衣卫已经不仅仅是帝王的眼睛,它也开始成为朝廷中控制权力的关键力量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尤其是在朱棣晚年,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因争夺皇位而激烈对抗。双方都争相拉拢锦衣卫,赋予其更大的权力。这时,锦衣卫几乎能决定皇位的归属,因此它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。

然而,随着历史的推进,锦衣卫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。尤其是在嘉靖帝时期,锦衣卫的势力达到了鼎盛,人员达到17万之多。这个时期,陆炳作为锦衣卫的总指挥,带领锦衣卫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强大。陆炳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三公兼三孤的大臣,且在严嵩的帮助下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。陆炳不仅善于结交江湖豪杰,还利用这些人来扩大锦衣卫的情报网络,使其几乎无处不在,掌控了整个社会的动向。不仅是民间,连朝廷中的一举一动也被锦衣卫了如指掌。

然而,锦衣卫的权力并非单纯依靠智谋和组织建设,它的残酷手段也为其恐怖名声添了不少色彩。凡是触犯锦衣卫的人,往往都难以逃脱酷刑与死亡的命运。由于其所受的皇权特许,任何人都不敢干涉锦衣卫的行为。与此同时,锦衣卫内部的纪律非常严格,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被严惩,从而保证了它们在帝国权力结构中的至高无上地位。

到了明朝后期,锦衣卫的规模已经达到15万,堪比一支庞大的军队。然而,这一切随着明熹宗朱由校的上台而发生了变化。熹宗年轻无能,朝政早已被大太监魏忠贤掌控,而锦衣卫也沦为了魏忠贤的爪牙。此时的锦衣卫早已变质,不再是一个维护国家安全和皇权的力量,而是成为了宦官集团的打手,干尽了贪污、威胁百官的勾当。这种腐败的现象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政权,也为国家的衰弱埋下了隐患。

魏忠贤自称“九千岁”,堪比一国之君,他的横行霸道引发了广泛的不满,民间纷纷爆发起义。在此同时,曾被成吉思汗驱逐至关外的女真族逐渐崛起,努尔哈赤迅速崛起并建立后金,明朝的敌人开始蠢蠢欲动,准备对中原展开攻势。

熹宗去世后,朱由检继位,成为崇祯帝。崇祯帝上台后,力图整顿朝政,改革腐败的政局,并大力铲除魏忠贤及其势力。然而,尽管崇祯有意改变,却由于国家根本性的问题,改革难以见效。锦衣卫在崇祯的手中依然腐化,变成了一个敛财工具。许多贪官将锦衣卫视为自己的爪牙,利用其权力从中渔利。

然而,锦衣卫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腐败。它的存在本应是皇帝的保护力量,但在明朝末年的混乱中,锦衣卫的实际作用远未达到其初衷。在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之际,锦衣卫并没有像历史上所期望的那样,挺身而出捍卫皇权。究其原因,锦衣卫的许多成员早已变得腐化,许多所谓的“锦衣卫”实则是地痞流氓、纨绔子弟,根本没有捍卫帝国的意愿。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,这些人或已逃离,或直接投降,甚至有些直接加入敌方阵营。

因此,虽然明朝末年声称拥有15万锦衣卫,但实际能够称得上真正合格的锦衣卫者,寥寥无几。即便是那些少数还具备武艺的人,也已对腐败的皇帝心生厌倦,难以再为其效命。正因如此,崇祯的悲剧便是一个注定的结局:即便拥有强大的“锦衣卫”,也难以改变国家的命运。

参考资料:

中国知网——张献忠、罗国澄——读《明代锦衣卫制度研究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