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明代的皇帝都喜欢「绿」?

为什么明代的皇帝都喜欢「绿」?

明成祖 朱棣

永乐 1403~1424

明仁宗 朱高炽

洪熙 1424~1425

明宣宗 朱瞻基

宣德 1426~1435

明英宗 朱祁镇

正统 1436~1449

天顺 1457~1464

明代宗 朱祁钰

景泰 1450~1457

(1457年,英宗复位,废其帝号,无像,

葬景泰陵,未入十三陵)

明宪宗 朱见深

成化 1465~1487

明孝宗 朱祐樘

弘治 1488~1505

明武宗 朱厚照

正德 1506~1521

明世宗 朱厚熜

嘉靖 1522~1566

明穆宗 朱载垕

隆庆 1567~1572

明神宗 朱翊钧

万历 1573~1620

明光宗 朱常洛

泰昌 1620~1620 实际在位一个月

明熹宗 朱由校

天启1621~1627

明思宗 朱由检

崇祯 1628~1644

(清兵入关后自缢煤山,无像)

注:以上画像均选自南薰殿本《明代帝王像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在以上13张官定画像中,除太祖朱元璋、仁宗朱高炽、神宗朱翊钧、光宗朱常洛四位,其余九位均端坐在髹绿漆宝座之上。

有趣的是,在明英宗天顺二年(公元1458年),也就是朱祁镇“夺门之变”复登皇位的第二年,官方下令将绿色纳入官民禁用之色:

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、飞鱼、斗牛、大鹏、像生狮子、四宝相花、大西番莲、大云花样,并玄、黄、紫、及玄色、黑、绿、柳黄、姜黄、明黄诸色。

《明史》卷六七《舆服三》

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、飞鱼、斗牛、大鹏、像生狮子、四宝相花、大西番莲、大云花样,并玄、黄、紫、及玄色、黑、绿、柳黄、姜黄、明黄诸色。

《明史》卷六七《舆服三》

▲《明英宗坐像》中英宗的宝座整器几近墨绿,终明一代的皇帝朝服坐像亦多循英宗宝座而用绿,仅深浅小异

朱红与髹金之色,是宋代以来历朝帝后坐像专用之色,非朱即金的御座,已成定式。

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,为了进一步“明尊卑,别贵贱”,除了以不同的飞禽走兽制定了等级森严的文武官员公服,官民人等禁用之色也增加许多。

▲《宋太祖坐像》,图中赵匡胤坐具为髹红、金漆的龙纹宝座

▲《明太祖坐像》,图中朱元璋坐具为髹金漆交椅,另外有外黄内红的椅披

朱红之为明代国色,也在洪武三年就经由礼部颁布:

历代异尚。夏黑、商白、周赤、秦黑、汉赤,唐服饰黄,旗帜赤。今国家承元之后,取法周、汉、唐、宋,服色所尚,于赤为宜。

《明史》卷六七《舆服三》

历代异尚。夏黑、商白、周赤、秦黑、汉赤,唐服饰黄,旗帜赤。今国家承元之后,取法周、汉、唐、宋,服色所尚,于赤为宜。

《明史》卷六七《舆服三》

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对文武官员和庶民之冠服、居室、器用制度等之用色及纹饰详加定制:

官吏衣服,帐幔,不许用玄、黄、紫三色,并织绣龙凤文,违者罪及染造之人。

《明史》卷六七《舆服三》

官吏衣服,帐幔,不许用玄、黄、紫三色,并织绣龙凤文,违者罪及染造之人。

《明史》卷六七《舆服三》

此禁令也扩及日常起居之家具:

官民人等所用床榻不许雕刻龙凤并朱漆金饰。

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二〇九

官民人等所用床榻不许雕刻龙凤并朱漆金饰。

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二〇九

洪武二十六年又颁布“器用之禁”的细目:

木器不许用朱红及抹金、描金,雕琢龙凤文……百官,床面、屏风、槅子,杂色漆饰,不许雕刻龙文,并金饰朱漆。

《明史》卷六八《舆服四》

木器不许用朱红及抹金、描金,雕琢龙凤文……百官,床面、屏风、槅子,杂色漆饰,不许雕刻龙文,并金饰朱漆。

《明史》卷六八《舆服四》

明 龙纹戗金朱漆盝顶衣箱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

有趣的是,明代皇位仅传二世,成祖的宝座却通体髹绿,完全异于明太祖诏告天下的“取法周、汉、唐、宋,服色所尚”。

虽然明英宗把绿色纳入官民禁用色之列,但是明成祖才是宝座用绿的滥觞。那这种大胆而突破传统的用色究竟是为什么呢?

明成祖坐像

根据台湾文化大学吴美凤教授的研究,这种史无前例的用绿,可能与佛教中的藏传佛教有关。

明太祖在开国初年接触藏传佛教,成祖即位,不但「崇其教」,还直接召请藏僧来京,讨法问要,接受灌顶,还用藏僧举办法事。

藏传佛教有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的五佛,又称五方佛,东西南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,五佛各有身色,中央释迦牟尼佛为白,东方阿閦佛为青(蓝),西方阿弥陀佛为红,南方宝生佛为黄,北方不空成就佛为绿,历来佛身造像大都以此为依归。

密宗金刚界思想的五佛

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本意是「必然获得成就者」,多化现宝绿色,净土名号「胜业净土」,代表一切成就,只要不空成就佛的加持,就能够自利利他,远离烦脑。

更有趣的是,不空成就佛的手印是“施无畏印”,左手执衣两角,右手展掌,竖其五指,为救度有情众生与成究佛法的功德。

北方不空成就佛

成祖坐像中的手势双掌外露,一手扶带,一手抚膝, 与不空成就佛不同, 但与传统宋代诸帝的双手笼袖垂膝却迥然有异,亦与明太祖部分坐像所示的双手笼袖抱胸大不相同,也是历代帝王坐像中前所未见。

此创举是否亦受佛门人物手印之影响亦令人好奇。

明成祖此一创举,其子孙的坐像依样画葫芦,一直到明孝宗的坐像才又见笼袖垂膝,但改朝换代之后崇尚藏传佛教的清代诸帝,却又是双掌外露,一手抚膝,一手拈珠。

收藏

举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